
“雙碳”目標對碳監測體系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生態環境部正在區域、城市和重點行業三個層面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
9月23日,在生態環境部9月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聚焦區域、城市和重點行業,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目標到2022年探索建立碳監測評估的技術方法體系,發揮示范效應。
碳監測包括對溫室氣體的常規或臨時的數據收集、監測和計算,通過綜合觀測、數值模擬、統計分析等手段,獲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環境中濃度、生態系統碳匯以及對生態系統影響等碳源匯狀況及其變化趨勢信息,主要監測對象為《京都議定書》和《多哈修正案》中規定控制的7種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
根據劉友賓介紹,區域層面基于推進國家環境工程質量監測網,結合衛星遙感手段,進一步完善監測網絡,開展區域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一體監測,典型區域土地利用年度變化監測和生態系統固碳檢測。
城市層面,生態環境部綜合考慮城市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人口規模、區域分布等因素,選取唐山、太原、上海、杭州、盤錦、南通等16個城市,囊括技術試點、綜合試點和海洋試點,開展大氣溫室氣體及海洋碳匯監測試點。
重點行業層面,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和廢棄物處理五類重點行業入選;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寶武、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光大環境等11個集團公司也正在開展溫室氣體試點監測工作。
劉友賓表示,生態環境部將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統一組織協調指導,有序開展試點,組織做好試點工作的經驗交流等工作。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在碳檢測方面具有一定工作基礎。在今年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表示,環境濃度監測從2008年起,國家陸續建成16個大氣背景值監測站,其中部分站點能夠實時監測CO2和CH4。部分省份開展了城市尺度溫室氣體試點監測;點源排放監測方面,電力等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在現有廢氣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基礎上,開展了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試點,與核算結果進行比對;遙感監測方面,針對CO2、CH4等溫室氣體,初步形成了不同尺度溫室氣體空間分布、碳排放反演等業務化遙感監測評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