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李冶 |
![]() |
隋永濱 |
![]() |
張作理 |
![]() |
蘇永強 |
![]() |
|
8月23日,我國首套國產10萬空分壓縮機組在沈鼓集團遼寧營口基地成功完成三機聯動出廠性能驗收試驗。
針對首套10萬空分裝置壓縮機組試車成功,我們在上一期23版刊發了“超大型空分裝置跳動‘中國芯’”一文,重點報道了10萬空分壓縮機組的自主創新情況。
“國之重器”的順利誕生,少不了依托工程這張溫床,更少不了“政產學研用”各方合力,在新突破取得的時刻,本期推出“政產學研用”各方人士感想與大家分享。
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李冶:
實現國產化意義非同小可
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李冶在驗收會上表示,沈鼓集團通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大型空分裝置的國產化,這個意義非同小可。
李冶認為,10萬空分壓縮機組實現國產化是國家能源重大技術裝備的一個創新成果,是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一個標志性產品,也是推進裝備“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還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地位和以沈鼓為代表的大型國有企業支柱性地位的體現。
李冶說,我國是能源大國,能源工程規模世界之最,因此工程所需的空分裝置以及配套壓縮機組也是世界之最。這樣的設備此前全世界只有兩家企業可以生產制造,處于壟斷地位。對我們而言,一方面國外技術不會轉讓且設備價格昂貴;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這樣大功率的壓縮機組和大功率的空分設備,我國大型煤炭深加工項目將無法開工建設,煤炭的高效清潔化利用更是實現不了。
在總結此次10萬空分壓縮機組創新成功的經驗方面,李冶認為最重要的一條是:在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下,把重大工程、重大裝備與技術創新相結合,依托重大工程和重點用戶,推動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進程。
李冶最后感慨,回眸過去,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大型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天然氣管線傳輸等技術裝備全部依靠進口,近十幾年,以沈鼓集團為代表的裝備制造企業不懈努力,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展望未來,我們今天所有的努力,終將助力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強國。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原總工程師隋永濱:
齊心協力三年磨一劍
作為能源裝備領域資深專家,隋永濱是我國首套10萬空分壓縮機組國產化從決策到研發過程的見證者,在大型空分壓縮機組從此結束了國外長期壟斷的歷史之際,他由衷地感到高興和欣慰、振奮和自豪。
統籌規劃、有序發展煤炭深加工是我國的重要能源戰略,而積極推進以大型空分裝置和配套壓縮機等裝備國產化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這既是為積極促進我國煤炭深加工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更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隋永濱透露,大型空分配套壓縮機組是我國和世界上在大型煤化工項目上最后爭奪的一道晚餐。面對這樣的機遇,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讓給外國人,當然我們也深深地知道,10萬空分壓縮機組設計制造的技術難度很大,特別是要把研制的首臺產品交付用戶使用,有著很大的風險。國家希望有能夠代表裝備制造業最高水平的企業來實現這一用戶考核。國產化任務一定要保證一次成功,不能有任何閃失。如果失敗了,將對中國的制造業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隋永濱看來,沈鼓集團擁有世界上同行業最先進的工藝裝備,有研發百萬噸乙烯三機、西氣東輸天然氣管線壓縮機、百萬千瓦核電站主泵等一系列國家級重大技術產品的成功經驗,有駕馭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國家重大產品研發的能力。也正因為如此,用戶對沈鼓集團非常信任。國家把這一光榮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沈鼓集團。沈鼓集團肩負用戶的希望和國家的重托,以高度政治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踐行了國家的需要和對用戶的諾言。
隋永濱回憶說,在歷經三年的時間里,沈鼓集團完成了50多項試驗攻關,建設了我國首臺10萬千瓦等級汽輪機驅動的透平壓縮機試驗臺位。在精心設計、精心制造的基礎上,與杭汽共同努力,先后完成了汽輪機、空壓機、增壓機的單機機械運轉和性能試驗。
在10萬空分壓縮機組的研制過程中,國家能源局給予了高度重視,多次深入沈鼓、杭汽和杭氧調查研究、督促檢查,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遼寧省、沈陽市和營口市各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都對產品的研發和試驗基地的建設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神華集團給予了充分的信任、理解和配合,期盼著的10萬空分壓縮機試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晶,使我國通用壓縮機的設計制造水平和試驗能力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隋永濱強調,10萬空分壓縮機組研制成功,意味著我們有能力制造15萬等級空分大型裝置所需要的超大型空分壓縮機和工業汽輪機,證明中國裝備制造能夠為國民經濟提供最優良的裝備,中國裝備能夠裝備中國,能夠裝備世界。
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
以裝備中國
為己任
在10萬空分壓縮機組三機聯動性能試驗成功后,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心中滿懷感激。在驗收會上,蘇永強表示,特別感謝國家能源局和中機聯的領導給予大型裝備國產化的鼎力支持,感謝用戶神華寧煤至高無上的信任,以及相關同仁著眼國家經濟安全和長遠利益的睿智,堅定采購和使用沈鼓產品的信心。
蘇永強說,沈鼓始終擔負國家重大項目裝備國產化重任,根據國家能源發展需求,為打破大空分項目國外長期壟斷的局面,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大型空分壓縮機組的研究,為承接10萬空分壓縮機組的研制任務做好了充分準備。
2011年10月28日,大型煤制油裝備國產化工作會議在沈陽舉行。會后,沈鼓集中優勢資源,迅速成立了一支由優秀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聘請國內知名專家進行評審,制訂詳細技術方案。2013年8月,神華寧煤邀請專家進行技術評標工作,與會專家認為沈鼓匯報內容詳實全面、令人信服,建議國家將10萬空分裝置用空氣壓縮機組國產化重任交與沈鼓承擔。
蘇永強透露,在研制過程中,為滿足裝置高效率、高性能要求,沈鼓與杭氧集團密切合作、謀求共贏。2014年1月中旬,沈鼓10萬空分壓縮機組設計圖紙定稿交付車間生產制造。集團黨委將其列為“特大共產黨員工程”。我們打破常規、周密籌劃,一舉突破國外常規14個月制造周期,僅用12個月就完成了全部生產制造任務。
為保證機組性能的可靠性,沈鼓遵循百萬噸乙烯三機、西氣東輸管線壓縮機制造經驗,特別是首次在制造廠利用產品汽輪機驅動,對空壓機和增壓機進行負荷性能試驗。2015年1月,機組整體試驗在沈鼓營口基地——國內唯一10萬千瓦試車臺位上進行。
蘇永強回憶說,試驗伊始,營口市政府積極協調自來水、電力、熱電等相關單位,全力保障試驗過程資源供給。2015年7月中旬,在國家能源局和中機聯的見證下,沈鼓與杭氧、神華寧煤對整機出廠性能試驗進行驗收,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沈鼓、杭汽聯合研制的國產化首臺套10萬空分壓縮機組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蘇永強自豪地表示,沈鼓10萬等級空分壓縮機的成功研制,開啟了實現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歷史新突破的豪邁征程,沈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設計制造該大型核心裝備的企業。
蘇永強最后強調,未來沈鼓仍將堅持發展高端裝備,以裝備中國為己任,創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創優勢,在新一輪東北振興的征途中邁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績。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裝備制造業打開成長新空間作出表率、再立新功。
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張作理:
繼續支持民族裝備制造業
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是全球單套裝置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項目總投資550億元人民幣。
作為大型煤化工設備的最終用戶,神華寧煤黨委書記張作理深深感受到,由于國外廠商對空分裝置的壟斷,嚴重制約了國內制造業的發展,威脅到我國的能源安全。大型空分裝置和空壓機組的國產化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2013年8月,神華寧煤響應國家重大裝備國產化的號召,支持民族制造業的發展,同時充分相信沈鼓的研發能力,將年產400萬噸煤制油項目所需的10萬空分裝置用空氣壓縮機組一臺套交由沈鼓承制。
讓張作理感到欣慰的是,沈鼓集團信守承諾,自2015年1月起,開始在營口試驗基地進行各單機組的機械運轉及性能試驗、三機聯動的機械運轉及整機性能試驗。2015年7月23日,國家能源局、中機聯、神華寧煤和杭氧集團共同對10萬空分壓縮機整機出廠性能試驗進行驗收。與會人員一致同意,沈鼓、杭汽聯合研制的國產化首臺套10萬空分壓縮機組通過整機組的出廠性能試驗驗收。
張作理表示,沈鼓集團自主研制10萬等級空分壓縮機獲得成功,實現了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新的突破,圓了中國制造業長久以來的“中國夢”。未來神華寧煤將會繼續推進國產化事業,支持民族企業,我們愿意與沈鼓這樣的企業合作,共謀發展,共同探索中國煤化工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