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已經有了明確結論:自然界有一個最低的溫度,稱為絕對零度。物體溫度不能低于這一極限值,因為在這個溫度下,所有物質的分子都停止運動,粘連在一起。絕對零度在國際單位制中記為“OK”,也稱為熱力學零度。“K”為溫度的單位,是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拉格斯男爵開爾文而命名的。OK相當于零下273.15攝氏度。
物體有溫度,是因為分子、原子在運動,運動得越快,溫度越高;反之,分子、原子的運動越減弱,溫度就越低,越冷越不動,最后達到零下273.15攝氏度的時候,分子就完全停止運動了。于是,這個溫度就是自然界溫度的下限。
當環境溫度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時候,許多物質都會呈現出與平時截然不同的奇妙現象,這就是超低溫現象。當溫度達到零下190多攝氏度時,空氣會變成淺藍色的液體。鮮花放進此時的液態空氣中浸一下,就會變得像玻璃一樣脆,一擺動就叮當直響。雞蛋、石蠟等在液態空氣中會發光。金屬在超低溫下也會變得面目全非,鉛在常溫下是軟綿綿的,超低溫下卻變得富有彈性;錫和鉛恰恰相反,好端端的錫壺在超低溫下會變成煤灰似的一團粉末。例外的是銅,它在常溫和超低溫下均能保持很好的韌性和強度,所以許多超低溫設備常用銅制作。既然存在最低溫極限,是否也存在最高溫極限呢?現代物理學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也有科學家提出自己的觀點,如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葉建敏認為,存在“絕對至高溫度”,這個溫度就是所有“粒子頃刻衰變的臨界溫度”中的一個最高的溫度,這也是“宇宙大爆炸”發生時的溫度上限。
延伸閱讀
人體耐寒耐熱的極限
水溫在0攝氏度時人可以忍受15分鐘,5攝氏度時人可以忍受1小時,10攝氏度時能待3小時,25攝氏度時能呆一晝夜。
在相當干燥的空氣中,健康人能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中待上2個小時,在70攝氏度的高溫中能待上15分鐘,在100攝氏度的高溫中能待上1分鐘。但如果在45攝氏度的濕空氣中待上1小時,就會發生中暑昏迷。所以,可以確定的是,人體耐高溫極限是受濕度影響的。當氣溫和濕度達到某一界限時,人體的熱量散不出去,體溫就要升高,超過人的忍耐極限,便會造成死亡。(據《大自然探索》)
(本文來源:北方新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