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糧豐收,糧食價格下跌受到了廣泛關注,其中糧食生產的利潤是討論的焦點。以往,糧食生產成本“地板”抬升了,國家就挑高糧價“天花板”,讓夾在中間的利潤空間有所保證,讓種地的農民能直起腰來。這樣的做法,是國家基于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發展階段性特征,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而做出的正確決策,成效顯著,意義重大,糧食產量“十一”連增就是明證。然而,天花板不能跳出屋頂,地板不能抬得太高,依靠國家不斷提高糧價和增加補貼不是長遠之計。現在,我國飯碗僅是基本端穩,要永遠端牢,必須打贏農業高效、綠色攻堅戰,全力壓下成本地板,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糧價低迷的原因很多,從經濟學原理來看,主要是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不久前,中農辦主任陳錫文指出,我國糧食面臨“三量齊升”的局面(即糧食總產連續十一年增加,糧食進口量連年增加,糧食庫存量持續增加),其中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是重要原因,三大主糧的國內價格高于進口完稅價50%以上。一方面,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促進糧食生產不能放松,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進口國外低價糧食,能夠有效降低成本、節約資源,緩解需求中的結構性矛盾。如果只選其一,均不利于我國農業發展;如果兩方兼顧,就會導致糧食價低傷農,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動搖糧食生產的根本。如何解決這一悖論,關鍵就在于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糧食的生產成本包括什么?如何能夠有效降低這一成本?對于糧食的生產成本,主要由耕、種、管、收、儲、運、售等環節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投入所構成。然而,現實中農民自身的勞動力投入基本被忽略不計,花錢雇人勞動的部分才被計入。因此,生產資料是成本的主體,主要包括生產中播的種、施的肥、澆的水、打的藥、用的農機具等。咋一看,要降低成本,就得多方面使勁兒,讓人感覺力不從心。其實并非如此,在諸多項目中,把使用農機具的成本拽下來,糧食成本就能低,農機具不僅占總成本的大頭,而且還“領頭”拉升總成本。原因是什么,且看余家華如何解釋。
為何使用農機具在總成本中占大頭?“農民都知道,種地雇機器花錢最多”,余家華接著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以山東的小麥和玉米間作為例,一年中,小麥和玉米種子畝均費用約70塊錢,化肥大概180塊錢,灌溉需要40塊錢,農藥要花20塊錢,收割整地播種則要270塊錢。使用農機的花費占總成本的46.6%,你說這算不算占大頭?”
使用農機具成本這么貴,改用科學高效農機具就能降下來?“不僅能降下來,還能降下來不少!”說到這里,余家華有些興奮,“你有沒有考慮過,傳統低效農機具作業為何收費高?主要是兩個方面原因,高購置成本和高使用成本。”
傳統中小型機具可比大中型先進機具便宜的多,耗油量也要低得多,購置成本和使用成本高又從何說起?“衡量購置和使用成本,不能一對一地看,而應該以服務同樣面積的土地所需的機器購置和使用成本來算。落后的小型農機單價便宜、油耗低,但是耕、旋、翻、松、種等環節都是單獨作業,相當于重復勞動多次,且每種機具都需要大量、密集購置,總價和使用成本非常高;而先進的大型、高效、多功能、復合式作業農機具,所有工序一次完成,需要機器少,單價貴但總價便宜。我先以山東寧津為例,算一筆賬。寧津有70萬畝耕地,現有農機具6800多臺套,總購置成本近11億;如果改用常林生產的配全套機具2604拖拉機,只需要40臺,總購置成本8000萬,節省了10個多億。由于先進高效農機具使用壽命長,在長期內節省的購置成本會更多。此外,40臺農機具與6800臺農機具相比,能夠減少大量持續動態投入,包括人力(農機手數量)投入、燃油消耗、維修成本、儲存成本等。我們都知道,上述成本都是要算入作業收費,進而攤入糧食生產成本,高效先進一體化作業的農機具能夠系統解決農業生產成本高的問題,為提升農業效益和競爭力提供了有效途徑。”
農機具“領頭”拉升總成本怎么理解?“說起這個,我就得多說一會兒,這需要從農機與農藝融合的角度來理解”,余家華思考了一下,繼續講到,“我所說的‘領頭’有兩層含義,我們不能將農業簡單地理解為耕、種、管、收。我從事農機具的設計、研發多年,自己也有一個家庭農場。過去,我國主要使用中小型低端低效農機具,這些農機具普遍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不夠科學。”
我國農機具的設計與生產處在不斷改善中,不夠科學又從何說起?余家華看出了筆者的疑惑,繼續解釋說“我說不夠科學,指的是傳統農機具的設計、制造不符合農藝學的要求。現在市場上很多農機具的作業效果,農藝專家是不能同意的。”
農機具不符合農藝學要求,和它“領頭”拉升成本有何關系?“這其中的關系可大了”,余家華繼續講到,“莊稼生長最關鍵的因素是土壤,傳統的農機具在作業過程中沒能保護好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和土壤生態,拉升了種地成本。”
拉升其他成本內在原因和機制是什么?筆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余家華解釋說,“首先來說灌溉,以往機具作業主要采取多次組合作業的方式,反復翻攪土壤,水分大量流失,土壤保墑性差,需要澆地次數增加,灌溉成本上升。其次來說施肥,一方面,過去絕大多數是中小型機具,沒法深耕深翻,做不到秸稈有效還田,導致土壤板結、有機質和肥力下降,只能通過超施化肥來保證產量;另一方面,過去機具做不到耕地、施肥、播種復合作業,撒施化肥造成揮發等浪費,化肥使用成本上升。最后來說打藥,傳統農機具整地效果差,一定程度上導致草害、蟲害多發,必須大量使用農藥除草防蟲,植保成本上升。”
分析完原因,余家華又補充道,“高效先進農機具帶來的,遠遠不只是糧食生產成本的降低,由于其以較少的數量實現更多作業,降低了資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在更高程度上做到了農機與農藝的密切融合,通過復合式作業,對土壤進行了保護式修復,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以及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
只有高效先進農機具就行了嗎?
今年,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用工業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存在諸多不同,如何做到總理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白工業方式的核心和本質是什么,應該說主要是先進技術、高效機器、職業工人、專業組織者和管理者的深度融合,以此實現生產的低成本、高效率。這么看來,工業的方式完全適用于農業生產,并且直擊當下農業生產的核心問題——成本過高。
現在,我國農業不缺先進技術、高效農機,也不缺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術的職業農民,但是缺乏專業的農業生產組織者。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在現實中也困擾著我。我一直在思考,現代農機企業不能僅僅生產冷冰冰的機器,還應當做得更多,現在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短暫思考之后,余家華向筆者闡述了他的觀點,“常林集團依托先進理念和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出了先進高效農機具,但是在銷售和服務的過程中發現,有了機具只是一方面,真正能把機器開好的農機手不多,能夠在實際農業生產中推廣和組織使用機具的人更少。好的機手也往往只懂一種或幾種農機具的操作和使用,他們能夠讓農機具的效率得到發揮,但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配套,以及如何設計、落實方案。因此,在我看來,后一個群體更為重要,我給他們起名叫‘現代農業生產CEO’。”
“現代農業生產CEO”——這個名字倒是挺洋氣,這一群體應該具有什么素質呢?“我的構想中,對他們的要求還是挺高的。現代農業生產CEO最基本的素質,是應當對農業種植、農機具特性、農藝原理較為了解,能夠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比如土壤條件、氣候狀況、生產方式、種植種類和規模等因素,合理選擇、配套動力和機具,然后培訓、組織技術熟練的機手開展農業生產。概括地講,他們在農業機械化生產中充當策劃人、組織者、領頭人的角色。在此基礎之上,他們如果能進行農業多元化經營,比如種植與養殖結合結合,甚至將農業與二三產業對接,比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旅游業等,進一步延長農業產業鏈,那就更好了。不過現在來看,這樣的要求太高,當務之急是先把全程高效機械化組織好,讓糧食生產成本降下來。”
上一頁12下一頁在本頁顯示剩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