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促進制造業穩增長的措施主要圍繞減少制造業制造成本、促進制造業投資便利化、鼓勵先進制造業與綠色制造業、增加制造業消費品的消費潛力等;四條措施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中國高中低產業鏈并在中國境內不同地區發展布局
2019年1月3日國務院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四項促進制造業穩增長的措施,分別是推進改革創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擴大制造業開放和深挖內需潛力。
召開這個會議的直接背景應當是2019年制造業投資增速下滑,而且較大低于中國GDP增長速度。據統計,2019年前6個月制造業投資增速為3%,可以大致推斷2019年制造業投資增速不會高于4%,遠遠低于中國經濟增速。也就是說制造業對經濟特氣網增長的貢獻在“拖后腿”。但從制造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來看,制造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據統計,制造業投資占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與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并重,成為拉動整體投資的三駕馬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為了完成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2020年中國的GDP還應當保持6%的增速。因此,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必須提升制造業的投資增速,但從目前的國內外面臨的整體經濟環境來看,如果不主動實施一系列的激勵和刺激政策,很難拉動制造業的投資增速。所以實際上上述四項措施基本上圍繞減少制造業制造成本、促進制造業投資便利化、鼓勵先進制造業綠色制造業、增加制造業消費品消費潛力等。
其實從四條措施里可以隱隱約約看到政府已經意識到中國制造業產業鏈自我完善和良性循環的重要性。我們的制造業具有31大類的全部產業鏈,但近幾年隨著中國人力成本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攀升,很多產業鏈的部分正在向越南、印度等低成本國家和地區轉移。
國務院這四條措施能夠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中國高中低全部產業鏈和產業鏈的全部在中國境內不同地區發展,例如產業鏈高端可以在東部和南部發達地區發展,西部和北部地區可以發展產業鏈的低端部分,中部地區可以發展產業鏈的中端部分,這樣既可以保障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的健康發展,也可以保障中國制造業產業安全。
中國制造業有條件形成自我循環,是與中國的自然區域差別條件有關的。例如四條扶持措施里面也提到了西部制造業投資問題。要珍惜中國這種自然競爭環境,例如中國的不發達地區可以主動降低一些土地等要素成本,承接一些制造業產業鏈的低端部分,避免流失到越南印度等國家。
從長期來看,中國欠缺的是產業鏈的頭部即研發部分的優勢,以及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和人才培育。如果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我們才能實現中國制造業整體鏈條的躍遷。
文章來源: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