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的經驗來看,頁巖氣對煤制天然氣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美國大平原(Great Plains)煤制合成天然氣工廠是全球首個商業化運營的煤制氣項目,產能約13億立方米/年。該項目通過開發副產品(無水氨、苯酚等)和出售CO2用于強化采油(EOR)優化了盈利能力。曾經還規劃了第二期的煤制氣項目。但近幾年來美國頁巖氣的迅速發展,導致天然氣供應大幅增加和價格下跌,讓大平原煤制氣二期項目擱置。
中國建設和計劃中的煤制氣項目近50個,總產能超過2000億立方米/年,接近于美國2012年的頁巖氣產量(約2400億立方米)。同時,國家政策非常鼓勵發展頁巖氣,財政部2012年11月發布頁巖氣補貼政策,2012-2015年補貼標準為0.4元/立方米。
同時,政府正在將頁巖氣提高到更加重要的能源戰略層面上來。
2014年,4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關于建立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長效機制若干意見的通知》,稱發改委關于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長效機制的意見獲國務院同意。《通知》提出,到2020年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4000億立方米,力爭達到4200億立方米,中國將加大對天然氣尤其是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政策扶持。
從技術層面看,政策層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近期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聯合印發的《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中,鼓勵引進頁巖氣開發利用技術、煤層氣地面抽采及綜合利用等先進技術。
未來頁巖氣對煤制天然氣是否會產生巨大沖擊?
國內頁巖氣對煤制天然氣的潛在影響,將主要體現在成本和價格、供應量、以及政策影響等三個方面。
成本和價格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工業上,隨著技術進步與產量增加,成本是一個不斷下降的過程。2005-2012年美國頁巖氣快速發展,年產量從196億立方米增加到2400億立方米。成本下降加上供應量增加,導致美國天然氣價格一路下跌,到2012年底,價格已低于人民幣1元/立方米(0.16USD/Nm3)。
目前,國內頁巖氣仍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勘探期間的巨大投入和對國外技術服務商的依賴,使國內頁巖氣現階段平均成本維持在高位。未來隨著開采技術、工程服務和關鍵設備的國產化,頁巖氣開采成本將有一定的下降空間。但考慮到進口天然氣價格普遍高于2元/立方米,以及政府管制天然氣定價機制的特點,預計頁巖氣在氣價方面對煤制氣的影響較小。
供應量
天然氣供需方面,《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7.5%,據此計算其消費量為2300億立方米。行業人士預計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4000億立方米。
未來中國將形成國產氣為主,進口氣為輔的多氣源資源保障體系。國產氣包括常規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和煤制天然氣,進口氣包括進口LNG和進口管道天然氣。
按照國家能源局的規劃,2015年,頁巖氣要實現65億立方產量;2020年力爭達到600-1000億方。這一數字在當年的天然氣總消費中,占據的比例很小。可以預計,2020年以前,從供應量來看,頁巖氣對煤制天然氣的實質性影響有限。
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應能力將過剩500億立方米/年以上。過剩的供應能力中包含進口管道天然氣和進口LNG,而這兩者的價格往往與國際油價掛鉤。政府必須通過發展天然氣的高附加值下游應用,包括發展天然氣汽車,分布式能源等,來消化天然氣供應量。
與進口天然氣相比,煤制天然氣和頁巖氣都將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未來誰能勝出,主要取決于成本競爭力,所在區域的市場消化能力,以及運輸的便利性。
政策因素
政策方面,同樣是新興的天然氣來源,頁巖氣和煤制氣在政策支持方面卻受到了迥然不同的待遇。
頁巖氣受到國家政策鼓勵:國家能源局鼓勵外資參與勘探開發頁巖氣,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頁巖氣管道建設;國土資源部組織了兩輪頁巖氣探礦權招標;財政部也明確了補貼標準。
政策對煤制天然氣則是有松有緊。
煤制天然氣曾經受到政策約束:2010年發布的《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2011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通知規定煤制氣項目要由國家發改委統一核準,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煤制氣項目。
進入2013年后,煤制氣項目審批的閥門才逐漸松開,國家能源局規劃未來6年煤制氣要達到500億方,而且近日國家能源局舉辦煤炭清潔利用專家咨詢會,明確要求對煤制油、煤制氣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進行修改完善。基本調子是:一、不可原地踏步停止發展。煤制氣符合我國國情,是保障天然氣供應安全和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和現實選擇。二、不能遍地開花過熱發展。三、禁止違背規律盲目發展。
從企業對煤制天然氣項目的投入熱情也能看出,即項目投資和市場反應來看,煤制天然氣項目顯示出更巨大的吸引力。這是因為除政策之外,產業的未來還有更重要的市場因素和深層體制因素來決定。
美國大平原(Great Plains)煤制合成天然氣工廠是全球首個商業化運營的煤制氣項目,產能約13億立方米/年。該項目通過開發副產品(無水氨、苯酚等)和出售CO2用于強化采油(EOR)優化了盈利能力。曾經還規劃了第二期的煤制氣項目。但近幾年來美國頁巖氣的迅速發展,導致天然氣供應大幅增加和價格下跌,讓大平原煤制氣二期項目擱置。
中國建設和計劃中的煤制氣項目近50個,總產能超過2000億立方米/年,接近于美國2012年的頁巖氣產量(約2400億立方米)。同時,國家政策非常鼓勵發展頁巖氣,財政部2012年11月發布頁巖氣補貼政策,2012-2015年補貼標準為0.4元/立方米。
同時,政府正在將頁巖氣提高到更加重要的能源戰略層面上來。
2014年,4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關于建立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長效機制若干意見的通知》,稱發改委關于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長效機制的意見獲國務院同意。《通知》提出,到2020年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4000億立方米,力爭達到4200億立方米,中國將加大對天然氣尤其是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政策扶持。
從技術層面看,政策層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近期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聯合印發的《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中,鼓勵引進頁巖氣開發利用技術、煤層氣地面抽采及綜合利用等先進技術。
未來頁巖氣對煤制天然氣是否會產生巨大沖擊?
國內頁巖氣對煤制天然氣的潛在影響,將主要體現在成本和價格、供應量、以及政策影響等三個方面。
成本和價格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工業上,隨著技術進步與產量增加,成本是一個不斷下降的過程。2005-2012年美國頁巖氣快速發展,年產量從196億立方米增加到2400億立方米。成本下降加上供應量增加,導致美國天然氣價格一路下跌,到2012年底,價格已低于人民幣1元/立方米(0.16USD/Nm3)。
目前,國內頁巖氣仍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勘探期間的巨大投入和對國外技術服務商的依賴,使國內頁巖氣現階段平均成本維持在高位。未來隨著開采技術、工程服務和關鍵設備的國產化,頁巖氣開采成本將有一定的下降空間。但考慮到進口天然氣價格普遍高于2元/立方米,以及政府管制天然氣定價機制的特點,預計頁巖氣在氣價方面對煤制氣的影響較小。
供應量
天然氣供需方面,《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7.5%,據此計算其消費量為2300億立方米。行業人士預計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4000億立方米。
未來中國將形成國產氣為主,進口氣為輔的多氣源資源保障體系。國產氣包括常規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和煤制天然氣,進口氣包括進口LNG和進口管道天然氣。
按照國家能源局的規劃,2015年,頁巖氣要實現65億立方產量;2020年力爭達到600-1000億方。這一數字在當年的天然氣總消費中,占據的比例很小。可以預計,2020年以前,從供應量來看,頁巖氣對煤制天然氣的實質性影響有限。
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應能力將過剩500億立方米/年以上。過剩的供應能力中包含進口管道天然氣和進口LNG,而這兩者的價格往往與國際油價掛鉤。政府必須通過發展天然氣的高附加值下游應用,包括發展天然氣汽車,分布式能源等,來消化天然氣供應量。
與進口天然氣相比,煤制天然氣和頁巖氣都將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未來誰能勝出,主要取決于成本競爭力,所在區域的市場消化能力,以及運輸的便利性。
政策因素
政策方面,同樣是新興的天然氣來源,頁巖氣和煤制氣在政策支持方面卻受到了迥然不同的待遇。
頁巖氣受到國家政策鼓勵:國家能源局鼓勵外資參與勘探開發頁巖氣,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頁巖氣管道建設;國土資源部組織了兩輪頁巖氣探礦權招標;財政部也明確了補貼標準。
政策對煤制天然氣則是有松有緊。
煤制天然氣曾經受到政策約束:2010年發布的《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2011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通知規定煤制氣項目要由國家發改委統一核準,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煤制氣項目。
進入2013年后,煤制氣項目審批的閥門才逐漸松開,國家能源局規劃未來6年煤制氣要達到500億方,而且近日國家能源局舉辦煤炭清潔利用專家咨詢會,明確要求對煤制油、煤制氣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進行修改完善。基本調子是:一、不可原地踏步停止發展。煤制氣符合我國國情,是保障天然氣供應安全和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和現實選擇。二、不能遍地開花過熱發展。三、禁止違背規律盲目發展。
從企業對煤制天然氣項目的投入熱情也能看出,即項目投資和市場反應來看,煤制天然氣項目顯示出更巨大的吸引力。這是因為除政策之外,產業的未來還有更重要的市場因素和深層體制因素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