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編者按 去年11月,本版刊登了題為《一場白熱化的業界爭論:該不該大力發展氫能》的專題報道。當時,業內專家還在為我國是否要大力發展氫能而爭論不休。最近從全球傳來的消息顯示,各國都在為發展氫能制定相關規劃,先進的國家已經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而中國是否要大力發展氫能的爭論似乎還在繼續。今天,我們編發的文章是有明顯傾向性的。我們的意思是,爭論是必要的,行動更是必要的。
人類距利用“不需要付費的太陽能源”理想又前進了一步。不久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丹尼爾·諾切拉的研究團隊宣稱,他們成功研制了一種功能穩定的“人造樹葉”(artificial leaf),并具備一定的推廣前景。而業內人士認為,諾切拉團隊的人造樹葉一旦批量生產,有望推動經濟向以氫能源為基礎的模式發展。有關專家表示,利用氫能,將成為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
目前,歐美各國已將氫能和燃料電池確定為維系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技術,氫有望成為維系經濟的基礎能源。但在我國,因為種種原因,氫能的研究利用仍處于演示階段,發展面臨困境。截至目前,我國還沒有相應的氫能源開發利用相關規劃及路線圖。氫能的進一步發展,有待政府力量的積極推動。
西方各國熱捧氫能開發利用
氫能,被稱為人類的終極清潔能源。據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技術實驗中心李青博士介紹,氫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氫及其同位素占到了太陽總質量的84%,宇宙質量的75%都是氫。而氫能有望成為世界能源舞臺上一種舉足輕重的二次能源。它是一種極為優越的新能源,其主要優點有:燃燒熱值高,每千克氫燃燒后的熱量約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其燃燒的產物為水,是世界上最干凈的能源。氫氣可由水制取,而水是地球上最為豐富的資源,這一自然物質的循環利用,演繹了可持續發展的經典過程。
面對全球能源枯竭的嚴重挑戰,氫能也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重點。
美國已將氫能和燃料電池確定為維系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的技術之一。目前,美國主導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的兩大核心部門是能源部和國防部。美國能源部的目標包括,從現有和未來的資源中獲取氫能,同時推進燃料電池研究;美國國防部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氫能和燃料電池在軍事方面的應用,研究重點是質子交換膜和固體氰化物燃料電池。美國各級政府均提供了大量資金,資助科研機構進行氫能研發。
此外,美國企業對氫能研發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美國專利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2年開始,美國氫能源專利數量有所突破,2009年達到一次峰值,近幾年來也一直保持穩步上升態勢。
德國和日本在氫能研究領域更是遙遙領先。德國的國家全資公司NOW公司全權負責德國的氫能燃料電池示范研究。德國“國家創新計劃”(NIP)從2007~2016年的為期10年內集中精力于氫和燃料電池市場,聚焦示范與開發相結合項目,通過市場化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項目由政府與工業界按1∶1的比例出資——政府出資5億歐元示范,加上2億歐元用于氫能研究與開發,同時工業界出資7億歐元,總共為14億歐元。
德國戴姆勒集團全球CEO蔡澈博士在第18屆世界氫能大會開幕式上透露,戴姆勒將于2014~2015年量產燃料電池汽車,2015年開始商業化。德國準備到2015年建造1000座加氫站,將為10×104輛氫燃料電池車供應氫氣。
日本對于氫能源的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燃料電池、車用電池和固定裝置燃料電池方面。為盡快研發、推廣燃料電池車,日本采取了全額投入經費的辦法,委托日本產業省的全資公司VEDO公司負責管理日本氫能和燃料電池示范項目。該項目的目標之一,就是到2025年,在全日本建立1000座加氫站。該項目從2002年運行至今,日本政府已累計投入1000億日元(相當于80億元人民幣)。